你选择的生活态度,藏着你未来人生的样子
最近,演员张钧甯火了。
在《我就是演员》的舞台上,她的表演可圈可点,赢得了导师们的好评。
除了精湛的演技,更吸引我的是她的生活态度。
在浮华的娱乐圈,她就像一股清流,活得简单而纯粹。
她很自律,从25岁开始跑步,参加过不计其数的马拉松比赛;
她有超强的行动力,把曾经指定的小目标一个个都实现:去南极探险、去北极看极光、去澳洲跳伞;
她始终保持学习力,18岁考入台北大学攻读法律专业,接触到表演后,也并没有放弃学业,而是一边打磨演技,一边做学术研究,最终在国立中央大学拿到硕士学位。
有句话说得好,你用什么样的态度生活,就会拥有什么样的人生。
对于我们也是一样,只有用最适合自己的积极生活态度,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。
与其纠结,不如告别
闺蜜林林最近和相恋3年的男友分手了。作为朋友,我第一反应就是要好好安慰她一番。
可当我给她打电话,却发现她已经风风火火地投入到工作中,每天忙得四脚朝天,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般。
倒是我,总在为他们的感情感到惋惜,还没有当事人洒脱。
直到后来一次聚会中,我实在忍不住好奇,问林林是怎么做到如此轻松的。
她淡然地告诉我,当对方提出分手,她的第一反应也是不舍和想要挽留。
一连几天的情绪崩溃,不仅影响了工作,还让她生了一场病。
躺在病床上,却得不到对方的半点关心之时,她彻底心灰意冷,继而意识到不仅生活需要断舍离,感情也同样需要。
“当我把他的微信删掉,把他送的礼物都封存,我发现我对他的感情,瞬间就放下了。”
我突然意识到,学会“告别”也是人生的必修课。
既然已经没可能了,与其纠结,不如放手。
因为好的感情会滋养人,而坏的感情会拖垮人。
你拖泥带水,它就像用钝刀子割肉,让你一阵阵生疼;你纠结迟疑,它就会生长为一颗刺,扎在心里血流不止。
人要学会好好相爱,也要学会好好告别。
不对上一段感情耿耿于怀,积极投入到全新的生活中,回过头来,你会发现,过去的经历伤害了你,但也成就了你。
洒脱一点,人生才会无怨无悔。你终会与更好的自己相遇。
与其犹豫,不如行动
最近看节目《知识就是力量》,罗振宇提到一个观点:
如果你面对一个选择、一件事,一直犹豫“我做还是不做?”那就尽可能去做吧。勇敢行动,是我们一生所有奇妙经历的起点。
一听到,我就忍不住点头。
我也曾面临这样的困惑,前段时间,我很想考个职业资格证,可一直担心自己已经脱离校园很久,不会再沉下心来学习。
参考书买了一堆,却束之高阁。
犹豫再三,最后除了让自己越来越焦虑外,没有一点实质上的进展。
而我的同事大彭,却二话不说买了专业书籍,就开始学起来。
每天下班后,他还会在办公室待2小时,捧起书本高度集中注意力,不到一个月,我还在垂头丧气时,他的资格证就已经到手。
有了他作为榜样,我也很快进入状态,考试通过后,我才发现,这一切原来根本没有想象的那么难。
没有行动,就给自己下定义,相当于凭空给自己设置了许多障碍。
河森堡曾说:有什么难事千万别耗着,与其煎熬,不如努力地推进其进度,进度每发展一点,你的煎熬就会少一分。
我们的一生,就是许多次选择的累积。在你犹豫的时候,更好的选择是立刻行动。
因为很多事情,空想和犹豫是解决不了问题的。
当你付出了行动,才会发现,原来做着做着就有了出路。
比如你需要完成一篇论文,现在就可以动手查找素材,确定主题;
你想增长学识,现在就根据自己的喜好确定书目,每天阅读;
你想提升职业技能,现在就可以找来相关资料,潜心学习。
每一次为达成目标而付出的努力,都是一次淬炼。
终有一天,你会发现,正是一次次果断的行动,让你修炼得越来越强大,让你成为了更好的自己。
与其焦虑,不如关爱自己
有人说:90后已经面临中年危机。
“焦虑”成了人们最常挂在嘴边的词。
为了减轻“焦虑”感,不被时代抛弃,突破圈层,赚更多的钱,大家都开始熬最长的夜,加最久的班。
可这样做的结果,就是拿命换钱。
我想起了前不久的一个新闻,一个24岁的年轻人,每天工作到凌晨三点,虽然月薪五万,却换来了一张“胃癌晚期”的报告单。
多么可悲,时代没有抛弃你,你却逼死了自己。
叔本华说:人类所能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。
曾看过一份报告,数据显示现在80%的都市人,身体都处于亚健康状态。
可是,身体是革命的本钱,没了健康,一切都是空谈。
在我看来,越是焦虑,越要懂得关爱自己。
我的同事小雨就是如此,无论工作再怎么忙,她都会早起给自己做早餐和午餐。
小雨说,吃外卖是生存,吃自己做的饭才是生活。
是啊,虽说你吃什么、怎么吃,终究定义不了你的全部人生,但有了健康的身体,你才能去拼搏去奋斗,才能实现更高的生活目标,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。
而成为更好的自己,首先需要一个好身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