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人最大的财富是健康,最好的医生是自己
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健康
这句话虽人人皆知,但若说真正领悟实践的,世间寥寥无几。
而在疾病降临之时,人们普遍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过分依赖于药物和医生。
但是却不知道,其实最好的医生恰恰是自己。
财富难买健康,健康胜于财富
试看古今中外之人,或为名所惑,或为利所诱,或奔波于官职,把名、利、禄看得过于重要了,往往就会陷入“拿健康来换取财富-拿财富来换取健康”的怪圈。
钟南山曾经总结过当下社会精英的普遍生活状况:
“中国企业家和创业者吃得好、营养少;喝酒多、吃饭少;陪笑多、欢乐少;住房多、回家少。
早饭不吃了,中饭凑合熬,晚饭撑个饱。”
当一个人经历了商海沉浮,饱受社会压力,突破了原本阶层局限,把自己造就成为别人眼中的成功者,原应该可喜可贺。
正当春风得意之时,癌症、肿瘤、心血管疾病纷纷找上门来,要他为之前的生活习惯买单,钱虽多但无福消受应该怎么办?
叔本华曾经说过,“人类所能犯的最大的错误,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”。
缺少了健康,一切外在的好处,都不再具有意义。
甚至那些愉悦自己的因素,比如精神、情绪等方面的闪光点,仍会由于疾病的缘故而被大打折扣。
穷得起,病不起
很多人总是认为财富是收获幸福的基础,有了财富才能够尽情享受人生,所以总是奔波在追求财富的路上。
但是很少有人清楚,幸福这件事不一定和财富有关,但一定和健康有关。
《儒林外史》中,严监生因为临终前的“两个指头”,被当作吝啬鬼的典型。
那么,严监生作为一个有着数万两银子的大财主,他真的活得幸福吗?
书中有很多对严监生日常生活的描写:
夫妻四口吃饭,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;
过了灯节后,心口疼痛难忍,却也咬牙忍着,每晚算账直算到三更;
后来病情渐渐加重,吃不下东西,骨瘦如柴,也舍不得花银子吃人参补补精气。
严监生自虐式的极度吝啬的生活方式,其实就是“有钱不会花”的典型写照。
他的生病去世,也算是咎由自取,为了银子放弃健康,可谓得不偿失。
俗话说得好:穷得起,病不起。
穷并不可怕,没有腰缠万贯,只要意志上没有对贫穷妥协,那么就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和恒心的共同作用而得以改善。
但是“病”字一来,它可不管你是个什么官儿、什么财主,一视同仁地气势汹汹。
银子再多,没命去花,又有何用?
最好的医生是自己
身边有很多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妈,整天打听哪个药店又出了什么预防xx病的药丸,然后一块去买回家吃。
若是得了什么病,就整天赖在医院,只有做了手术打了点滴心里才安生。
现在社会是一个讲求效率和成效的社会,人们总是希望以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好的效果,最好还不用自己多加操心。
可是在健康这个问题上,最好的医生从来都是自己。
爱惜身体是非常必要的。
不要超过身体的承受极限去使用自己,过度疲劳有可能对身体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。
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开篇就提出了总的养生观:“上古之人,其知道者,法于阴阳,和于术数,食饮有节,起居有常,不妄作劳。故能形与神俱,而尽终其天年,度百岁乃去。”
从中我们可以看出,古人对于饮食起居的关注胜于今人,也能感受到由饮食起居外延到个体对于自身健康和自我养生的重视。
最好的医生是自己,这句话不是虚话。
西方就有谚语说,“一天一苹果,医生远离我”。
若是自己对自己的身体多加珍视保养,少熬夜、多运动,医生的用武之地必会大大削减。
性淡气和,长寿之方也
明朝内府大御医龚廷贤所著的《寿世保元》就提出,“善养生者养内,不善养生者养外”。
意即养生的要诀其实不在于外在的因素,诸如良药、食疗,而在于自己修养气息心态。
梁漱溟曾有过关于长寿总结:“性贵淡,气贵和。惟淡惟和,乃得其养;苟得其养,无物不长。”
这句话的意思是,把自己的性情淡泊一些,脾气平和一些,这样子才能够达到性淡气和的境界。
正如梁先生的座右铭“淡泊明志,宁静致远”。
《黄帝内经》这样记道,“怒伤肝,喜伤心,悲伤肺,忧思伤脾,惊恐伤肾,百病皆生于气。”
这都告诫我们,无论处何境遇、无论在什么地方、无论在做什么,都要把自己的情绪调节好。
唯有把心态放平、把心气放淡,这样子才能够容万物而波涛不怒,安之若素。
养生先养心,心和则身和。
与其执着于名医良药,不如安心于修心养气。
毕竟,“天天三笑容颜俏,七八分饱人不老,相逢借问留春术,淡泊宁静比药好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