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四五岁孩子父母的困惑
日常生活中,尽量少给女孩子钱,多以实物形式满足孩子的需求。并且要适当拒绝孩子的需求,引导孩子节制欲望,培养孩子包容的心态。让孩子懂得包容是女人美德,也是通向幸福生活的必经之路。但是包容需要点艺术性,就是通过恰当的方式让被包容者感受到被包容。比方说一个不自然的表情,片刻的犹豫,温柔的感叹等等。不过切忌方式不能太赤裸,否则适得其反,会招来被包容者的反感。
教育目的性不能太强,目的性太强的教育往往难以收到好的效果。尽管我们现在模仿西方国家搞什么素质教育。可事实上仍无法跳出“接班人”模式的工具教育窠臼。一个以培养杰出人才为目的基础教育,是畸形的教育,超出了基础教育属性的范畴。真正的素质教育不是教出多少优秀的孩子,而是要教出多少合格的公民。可是我们社会的学校教育里,却以牺牲绝大多数孩子为代价,换来少数优秀孩子成功。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人才结构畸形发展的重要原因。
许多学校出现这样的现象,班级里的考试成绩除了优秀(百分制85分以上)的,就是差生(百分制30分以下),差生人数要高出优秀生数倍。这种畸形的教育模式,是绝大多数持急功近利教育观念的家长推波助澜的结果。市场经济社会,有什么样的教育需要,就有什么样的教育。中国的父母缺乏一个平和的心态——让孩子健康成人,让孩子有一个幸福平淡的人生。而几乎全部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,现实中若真的能有那么多龙凤,龙凤还有什么稀奇的呢。家长们对自己的人生丧失信心不想再奋斗了,却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,试想一个生活观念如此消极的父母,若没有基因变异怎么可能有如此成功的孩子。
上学本来是愉快的,可是却成了中国孩子最苦恼的事。相当多的孩子家长被问及教育的弊端时都明白其中危害,只是他们的解释是“没有办法,别人都这么做……”,这就是中国工具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家长们的悲剧所在。他们没有自己的思想,没有自己判断,有的只是随波逐流。
其实现代学校教育是一种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教育。在教给孩子做人底线——别犯法、别缺德的前提下,引导孩子们识别健康的成长方向。学校这块孩子们成长的土壤,只管为孩子们提供充足的养料,至于孩子成长到什么高度,那要看孩子的个性差异。培养孩子做生活中优秀的性别角色,是引导孩子度过青春骚动期的有效途径。青春骚动期的躁动与叛逆,是孩子正常的成长反应。反应越强烈,说明孩子的可塑性越强。
注释:①见褦襶子杂文《成人教育的缺失与性别教育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