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乡
一曲《灵魂的故乡》 ,悠扬、婉转、深情的二胡与笛合奏,在这个春风沉醉、皎月当空的夜晚,猛然撞击着我柔软的心房,唤醒了我对故乡的缱绻情愫。故乡寄托了我全部的乡愁,她承载着我童真时光一段深刻的记忆。
轻轻推开心灵深锁的那扇门,循着时光划过的痕迹,于记忆的深处寻找被风吹皱的童年往事,那萦绕心间的是夕阳西下袅袅升起的炊烟,门前屋后的残砖断瓦、枯黄的稻草和柴木,山间青翠竹林,一弯清澈的溪流,每一寸黄泥土,一张张熟悉的面孔,一个个已逝去的身影,都是心底深深的依恋。
我的故乡布甲地处赣西北边陲,与湖北省通山县交界,是一个山峦叠翠、风景秀美的安谧恬静的古老乡村。相传很久以前,一个客商来到此地用布夹着帐篷做布匹生意,自称其布匹可甲天下,故得名“布甲”。爷爷奶奶家坐落在交界处的半山腰上,名曰横山谢家。乡村的景象有如陶渊明笔下迤逦的田园风光,土地、草房、榆柳、桃李、村庄、炊烟、狗吠、鸡鸣……
每当春暖花开的季节,踩着青石板的小路,蜿蜒而上,两旁尽是绿树红花,茂密青翠的树叶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,桃花羞,梨花笑,亭亭玉立的白玉兰、缤纷艳丽的山茶花在微风中摇曳着身姿,空气中到处弥漫淡淡的清香,醉人心脾。环绕小路的一条溪流,清澈透明,能清晰可见洁白的鹅卵石、小岩石,水绿色的长青苔沿水流方向轻柔地飘着,像古典戏曲中倾国倾城的美人滞留在空中的长袖,再听流水潺潺的韵律,似轻弦,弹奏出大自然最美妙最动人的乐曲,在幽静的山谷里回荡。
小时候的我们,最喜欢的事是摘杨梅、摘梨、挖竹笋、打板栗。经常在放学后成群结伴地跑到最开阔的一块田野里玩耍,踢毽子、打沙包、跳房子、老鹰抓小鸡,或静坐在小溪石头上唱着歌谣,或到处追逐蝴蝶的身影,要么就干脆躺在田野上,看湛蓝的天空上白云漂浮流动的壮观景象。当白日里金灿灿的阳光最终隐没在山林后,村庄里家家户户的炊烟袅袅升起,交织在一起,于天空中弥漫,与晚霞、暮霭汇聚成一幅美丽的乡村图画,那浓浓的炊烟香味像一种无声的牵引和召唤,召唤着山野田间劳作的大人们、玩耍的孩子们回家。直到很多年后忆起,我依稀还能闻到那种香味,时常在我的梦乡中缠绕。
记忆里的奶奶,善良、温和、宽容,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贤良妇女,目光慈祥,笑容温暖,每次听说我们回去的消息,无论是晴空万里还是磅礴大雨,她都会伫立在山前那棵最高大旺盛的梧桐树下,守候我们的身影。一进陈旧整洁的老屋,她急切地在灶前灶后忙碌,嘴角的形状始终是一个向上的弧形,笑意融融,到菜地里摘菜,取火炉上方悬挂的被熏得黄中透黑的腊肉,下到地窖挑拣最好的红薯,用晒好的红薯粉包故乡特色的牛皮哨子......直到现在,逢年过节,我们都不忘包故乡的牛皮哨子,那是故乡特有的味道,饱含着我们对故乡的浓浓依恋,对亲人的深切怀念。
爷爷在当地有些名气,因他超乎常人的聪明和过目不忘的记忆力。在抗日战争之前,他是公社里的会计,为躲避战争,逃离到山上居住。虽然在物质贫瘠的年代,日出而作,日落而归,但夜里的时光,他常在昏黄暗淡的煤油灯下,叼着一根填满黄烟丝的竹烟杆,读陈旧泛黄的线装古书,什么《诗经》、《三国演义》、《增广贤文》、《水浒传》、《周易》、《本草纲目》等等,涵盖文学、历史、医药等各方面书籍,最不可思议的是许多书他都倒背如流,每当夜幕降临,乡邻乡亲们晚饭后,便是聚集在爷爷的屋场外,听他绘声绘色地说书,三顾茅庐、108梁山好汉、五行八卦、天干地支,最早这些古书的知识我是从他那萌芽的。
八十年代的布甲,贫瘠、落后的不仅是生活,那深藏在大批农民骨子里的传统封建守旧、男尊女卑的思想像恶性毒瘤一样根深蒂固,即使在爷爷这样一个可以读书、谈论自由的家庭里出生的人,依旧逃脱不了中国古代封建伦理、道德、礼教的残留思想对女性的禁锢和戕害。
姑姑是爷爷唯一的女儿,爷爷视她为掌上明珠,七个孩子中她最像爷爷,聪明伶俐、能说会道,尤其是性情爽朗,走到哪儿都能听到她那银铃般的笑声。她死的时候25岁,正值青春灿烂年华。因不堪忍受她丈夫酗酒毒打,又没有勇气冲破束缚背负逃跑或离婚名声,而选择结束了生命,她死前已育有一女,死时腹中有孕。姑父是二婚男,前妻生有三个女儿,只为生一个儿子而再婚。很多年后,我听说他在姑姑死时仓皇逃离故乡之后再娶了几任妻子,依然没有生出儿子。
姑姑的死,是发生在我们离开村庄后的第一年,是我们全家人心灵深处最大的隐痛。直到现在,想起她,我依然心如刀绞,我能想象她在遭受身体毒打,心念成灰时的痛苦、无助、悲伤、挣扎、无奈,绝望之下只能选择自杀的方式以求解脱。因奶奶想为姑姑留全尸不忍开棺验尸,放弃了打官司。很多年后,我听奶奶说过,姑姑在世要好的朋友,在一个寒风凄凄的夜里,听到她在离墓地不远处的一块大岩石上坐着哭泣,我不去想象是否真实,人是否真有冤屈的灵魂在人间飘荡,但我相信她在死前定然是如此绝望、凄婉、怨恨。
……
如今爷爷奶奶也早已离世,山村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曾经蜿蜒而上步行的小路铺成了柏油路,家家户户建起了新式漂亮的房子,汇聚在一起形成一条小小的街。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,村里的人越来越少,只剩下一些年迈的老者,依然守候那座古老的村庄。
每逢清明,我们这些青年人纷纷回到自己的故乡。虽生活富裕了,但我的心中却空落落的,大片 山林的树木被砍伐,奶奶曾经伫立过的梧桐树也早已不知去向,河流不再纯净,特别是每次我走进那座破旧不堪的老屋,总不免涌出无限哀伤,流年里那些若隐若现的过往,那些温暖的面容,历经岁月的风霜,已在心中沉淀成了永恒。
文/谢琼芳
轻轻推开心灵深锁的那扇门,循着时光划过的痕迹,于记忆的深处寻找被风吹皱的童年往事,那萦绕心间的是夕阳西下袅袅升起的炊烟,门前屋后的残砖断瓦、枯黄的稻草和柴木,山间青翠竹林,一弯清澈的溪流,每一寸黄泥土,一张张熟悉的面孔,一个个已逝去的身影,都是心底深深的依恋。
我的故乡布甲地处赣西北边陲,与湖北省通山县交界,是一个山峦叠翠、风景秀美的安谧恬静的古老乡村。相传很久以前,一个客商来到此地用布夹着帐篷做布匹生意,自称其布匹可甲天下,故得名“布甲”。爷爷奶奶家坐落在交界处的半山腰上,名曰横山谢家。乡村的景象有如陶渊明笔下迤逦的田园风光,土地、草房、榆柳、桃李、村庄、炊烟、狗吠、鸡鸣……
每当春暖花开的季节,踩着青石板的小路,蜿蜒而上,两旁尽是绿树红花,茂密青翠的树叶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,桃花羞,梨花笑,亭亭玉立的白玉兰、缤纷艳丽的山茶花在微风中摇曳着身姿,空气中到处弥漫淡淡的清香,醉人心脾。环绕小路的一条溪流,清澈透明,能清晰可见洁白的鹅卵石、小岩石,水绿色的长青苔沿水流方向轻柔地飘着,像古典戏曲中倾国倾城的美人滞留在空中的长袖,再听流水潺潺的韵律,似轻弦,弹奏出大自然最美妙最动人的乐曲,在幽静的山谷里回荡。
小时候的我们,最喜欢的事是摘杨梅、摘梨、挖竹笋、打板栗。经常在放学后成群结伴地跑到最开阔的一块田野里玩耍,踢毽子、打沙包、跳房子、老鹰抓小鸡,或静坐在小溪石头上唱着歌谣,或到处追逐蝴蝶的身影,要么就干脆躺在田野上,看湛蓝的天空上白云漂浮流动的壮观景象。当白日里金灿灿的阳光最终隐没在山林后,村庄里家家户户的炊烟袅袅升起,交织在一起,于天空中弥漫,与晚霞、暮霭汇聚成一幅美丽的乡村图画,那浓浓的炊烟香味像一种无声的牵引和召唤,召唤着山野田间劳作的大人们、玩耍的孩子们回家。直到很多年后忆起,我依稀还能闻到那种香味,时常在我的梦乡中缠绕。
记忆里的奶奶,善良、温和、宽容,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贤良妇女,目光慈祥,笑容温暖,每次听说我们回去的消息,无论是晴空万里还是磅礴大雨,她都会伫立在山前那棵最高大旺盛的梧桐树下,守候我们的身影。一进陈旧整洁的老屋,她急切地在灶前灶后忙碌,嘴角的形状始终是一个向上的弧形,笑意融融,到菜地里摘菜,取火炉上方悬挂的被熏得黄中透黑的腊肉,下到地窖挑拣最好的红薯,用晒好的红薯粉包故乡特色的牛皮哨子......直到现在,逢年过节,我们都不忘包故乡的牛皮哨子,那是故乡特有的味道,饱含着我们对故乡的浓浓依恋,对亲人的深切怀念。
爷爷在当地有些名气,因他超乎常人的聪明和过目不忘的记忆力。在抗日战争之前,他是公社里的会计,为躲避战争,逃离到山上居住。虽然在物质贫瘠的年代,日出而作,日落而归,但夜里的时光,他常在昏黄暗淡的煤油灯下,叼着一根填满黄烟丝的竹烟杆,读陈旧泛黄的线装古书,什么《诗经》、《三国演义》、《增广贤文》、《水浒传》、《周易》、《本草纲目》等等,涵盖文学、历史、医药等各方面书籍,最不可思议的是许多书他都倒背如流,每当夜幕降临,乡邻乡亲们晚饭后,便是聚集在爷爷的屋场外,听他绘声绘色地说书,三顾茅庐、108梁山好汉、五行八卦、天干地支,最早这些古书的知识我是从他那萌芽的。
八十年代的布甲,贫瘠、落后的不仅是生活,那深藏在大批农民骨子里的传统封建守旧、男尊女卑的思想像恶性毒瘤一样根深蒂固,即使在爷爷这样一个可以读书、谈论自由的家庭里出生的人,依旧逃脱不了中国古代封建伦理、道德、礼教的残留思想对女性的禁锢和戕害。
姑姑是爷爷唯一的女儿,爷爷视她为掌上明珠,七个孩子中她最像爷爷,聪明伶俐、能说会道,尤其是性情爽朗,走到哪儿都能听到她那银铃般的笑声。她死的时候25岁,正值青春灿烂年华。因不堪忍受她丈夫酗酒毒打,又没有勇气冲破束缚背负逃跑或离婚名声,而选择结束了生命,她死前已育有一女,死时腹中有孕。姑父是二婚男,前妻生有三个女儿,只为生一个儿子而再婚。很多年后,我听说他在姑姑死时仓皇逃离故乡之后再娶了几任妻子,依然没有生出儿子。
姑姑的死,是发生在我们离开村庄后的第一年,是我们全家人心灵深处最大的隐痛。直到现在,想起她,我依然心如刀绞,我能想象她在遭受身体毒打,心念成灰时的痛苦、无助、悲伤、挣扎、无奈,绝望之下只能选择自杀的方式以求解脱。因奶奶想为姑姑留全尸不忍开棺验尸,放弃了打官司。很多年后,我听奶奶说过,姑姑在世要好的朋友,在一个寒风凄凄的夜里,听到她在离墓地不远处的一块大岩石上坐着哭泣,我不去想象是否真实,人是否真有冤屈的灵魂在人间飘荡,但我相信她在死前定然是如此绝望、凄婉、怨恨。
……
如今爷爷奶奶也早已离世,山村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曾经蜿蜒而上步行的小路铺成了柏油路,家家户户建起了新式漂亮的房子,汇聚在一起形成一条小小的街。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,村里的人越来越少,只剩下一些年迈的老者,依然守候那座古老的村庄。
每逢清明,我们这些青年人纷纷回到自己的故乡。虽生活富裕了,但我的心中却空落落的,大片 山林的树木被砍伐,奶奶曾经伫立过的梧桐树也早已不知去向,河流不再纯净,特别是每次我走进那座破旧不堪的老屋,总不免涌出无限哀伤,流年里那些若隐若现的过往,那些温暖的面容,历经岁月的风霜,已在心中沉淀成了永恒。
文/谢琼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