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倒考试“状元”
每年高考后,各种媒体上必有一阵高嚣声浪,疯狂鼓吹各省市所谓理科考试状元、文科考试状元。不仅让他们立此存照,甚至恨不得挖掘他们在做胎儿时的学习技巧。各种花边新闻,如著名学府争抢状元,派车上门接送等,扑眼而来。
得了状元,无疑是大喜事,美盛事!考生十年寒窗苦,一朝跳龙门,着实是可喜可贺!诞生状元的学校,则锣鼓喧天,大鸣大放,喜笑颜开——近则上级授奖加勋,班主任拿赏,年级得优;远则学校光荣,校长未来行情看涨。
这是一条完整的“荣誉”产业链,背后藏着一系列的激励、奖赏机制,可谓“一人得道,鸡犬升天”。正如奥运会冠军背后都有一个庞大的教练班子,以及其它吹拉弹唱者。他们都在冠军的奖赏和荣誉中,吃得肥头大耳,圆咕隆咚。在这“物竞天择”的“进化论”时代,“适者生存”,“强者恒强”,自然,没多少人会看见第二名的眼眶里打漩的泪花,更少人会想过,千军万马过独木桥,多少人落下深渊成孤魂。只有一个人独占鳌头的竞争,有多冷酷残忍,毕竟都是活生生的人,而不是卷面上的冷冰冰数字。数百万落榜的各省市考生,都在这喜气洋洋中,黯然神伤,甚至灰飞烟灭。
每一个带孩子的父母,在孩子幼小时,多劳累都会内心喜悦,两眼放光看着孩子蹒跚学步,天真烂漫。到了四岁进幼儿园,你看见班上其他孩子,也都与自己孩子一样萌态可爱,童言有趣。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,升小学时哪一个不是聪明而阳光?不幸进入小学,就被吞进中国教育体系庞大的消化系统里了。无论多聪明的孩子,多活泼的少年,五年小学期间都被管教得老老实实,打击得服服帖帖。从小学开始,分数成了衡量孩子一切品质的唯一标准,活泼好动成了负面品质,聪明伶俐多嘴多舌好跟老师争辩成了坏学生得标签。上初中,父母东北西走,左请右托,把孩子送进了名校,误以为万事大吉了。殊不知这些所谓名校,所为好成绩,不过是每天从早上七点钟做作业直到晚上十一点半而已。还有很多所谓高考加工厂类的学校晚上作业要做到十二点,吃饭、上厕所严格控制时间,连笑声都是定量分配的。甚至,“笑”这种人类特有的功能都被取消了。
在这种高强度作业车轮大战下,孩子们到初三毕业,三分之二戴上了眼睛,三分之一经常生病,大部分蔫头蔫脑,不复可爱,了无生趣。女生天生更适应打压型教育,而发育晚、生性活泼好动的男生,大部分就惨遭定点打击摧毁了。
这种教育制度,集天下之英才而毁之。
中考已经残酷到刀枪见血,父母癫狂了。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天赋极高的男生在这种非人性考试中被淘汰。家里有条件的,会提前认输,送到国际学校甚至出国,重新修复残破的精神和躯体。没条件的去普通职高混,在大城市里,运气好的能考上不错的职业技术学院。但很多男生在这样离开学校后,就变成了在街头上乱晃,成为卖房子、推销保险、街头上拦住人发健身卡广告的小哥群伙了——你们别说没见过,别说对这样的现象熟视无睹。
幸存到了高中,男生终于开窍了。个别男生“睡狮猛醒”,在数学、物理、化学等理科项目上疯狂追赶,高考前勉强能赶上一骑绝尘女生学霸,在她们身后“望其项背”。这样的男生很少,2015年福建高考成绩公布,文理科状元都是女生;全国范围内,女生占高考“状元”大多数。到大学本科、到研究生阶段,校园里到处都是青春活泼的女生,少数男生呆头呆脑的目光无神。为何?天赋突出的男生在天朝特色的中考、高考时,被逐渐淘汰了。
现在“剩女”情况特出,就是教育制度造成的——计划生育和独生子女政策,造成了中国男女性不均的恶劣现状,前些年统计,男生比女生多出三千万。但这三千万有什么用?社会上还是一大批“剩女”。没有男生要?非也,是她们不要男生。这个社会上,真正的男生打着灯笼也找不着啊。
在大学里,在公司里,在街头上,你们能看到多少身体挺拔、神情英武、精力充沛、精神抖擞的青年男子?为何“伪娘”会成为社会现象?这也都跟“应试教育”密切相关。
北京大学吴必虎教授两年前年曾因为自己儿子上学问题,在微博上提议男孩子晚两年上学。我很赞同,但也没什么信心。按现有应试教育制度,男生晚两年上学也会被他们有目的有预谋地玩死。好吧,我也不揭示中小学里女老师太多、多到了太多的程度这个现象了。单位领导孙老师说,他发现儿子中学同学中,男生大部分都被淘汰了。这是一个尚不为人知的重大社会问题。
如果这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得不到重视,不加以彻底改革,中国未来三十年,会被这变态教育制度和应试制度所毁灭。
推崇第一,狂奖冠军,崇拜强者,弥漫在社会生活中的浓重功利气氛,已成日常生活中的空气。我们谁也躲避不掉,如果不能用不同标准来自我衡量,人人都会被“状元”这个词评估为失败者。很少人会真正明白,在中国传统社会,普通阶层的上升通道相对狭窄,因此通过十年寒窗苦读书而考试成功,是想逃离卑下地位的一条不能避免的羊肠小道。但即便传统社会中,人们虽然推崇“状元”,崇拜“状元”,重奖“状元”,但朝廷决策人士也知道,国家、社稷重担不能仅仅依赖象征性人物“状元”,朝廷还要广开门路,“不拘一格纳人才”。例如,在唐朝,考试之外,还有各种推举制度,而让有些不擅长考试的人才,也能为国家所用。
在应试教育制度下,人才评价标准单一,因此“状元”无可批判,也不必打倒。重奖“状元”,崇拜“状元”也是社会必然现象。
我们要反思的是,为何社会改革走到现在,我们的教育制度仍然如此的落后,如此的腐朽,我们的人才评估模式为何仍然如此的单一、呆板。
一个健全的社会、完善的社会,需要更为人性、更为灵活、更为尊重地评估不同的人才,形成更为合理的人才评估机制,而不是让很多有天赋的孩子被中途淘汰,让整个社会处在人才缺失的内急状态中。
如果无法改革现有的教育制度,真正有创造力的人才在苗子阶段就被剪掉,现在推崇的科技创新、高端制造、互联网 等,都只是美丽而遥远的克隆梦。
作者:老虎不吃飯飯
得了状元,无疑是大喜事,美盛事!考生十年寒窗苦,一朝跳龙门,着实是可喜可贺!诞生状元的学校,则锣鼓喧天,大鸣大放,喜笑颜开——近则上级授奖加勋,班主任拿赏,年级得优;远则学校光荣,校长未来行情看涨。
这是一条完整的“荣誉”产业链,背后藏着一系列的激励、奖赏机制,可谓“一人得道,鸡犬升天”。正如奥运会冠军背后都有一个庞大的教练班子,以及其它吹拉弹唱者。他们都在冠军的奖赏和荣誉中,吃得肥头大耳,圆咕隆咚。在这“物竞天择”的“进化论”时代,“适者生存”,“强者恒强”,自然,没多少人会看见第二名的眼眶里打漩的泪花,更少人会想过,千军万马过独木桥,多少人落下深渊成孤魂。只有一个人独占鳌头的竞争,有多冷酷残忍,毕竟都是活生生的人,而不是卷面上的冷冰冰数字。数百万落榜的各省市考生,都在这喜气洋洋中,黯然神伤,甚至灰飞烟灭。
每一个带孩子的父母,在孩子幼小时,多劳累都会内心喜悦,两眼放光看着孩子蹒跚学步,天真烂漫。到了四岁进幼儿园,你看见班上其他孩子,也都与自己孩子一样萌态可爱,童言有趣。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,升小学时哪一个不是聪明而阳光?不幸进入小学,就被吞进中国教育体系庞大的消化系统里了。无论多聪明的孩子,多活泼的少年,五年小学期间都被管教得老老实实,打击得服服帖帖。从小学开始,分数成了衡量孩子一切品质的唯一标准,活泼好动成了负面品质,聪明伶俐多嘴多舌好跟老师争辩成了坏学生得标签。上初中,父母东北西走,左请右托,把孩子送进了名校,误以为万事大吉了。殊不知这些所谓名校,所为好成绩,不过是每天从早上七点钟做作业直到晚上十一点半而已。还有很多所谓高考加工厂类的学校晚上作业要做到十二点,吃饭、上厕所严格控制时间,连笑声都是定量分配的。甚至,“笑”这种人类特有的功能都被取消了。
在这种高强度作业车轮大战下,孩子们到初三毕业,三分之二戴上了眼睛,三分之一经常生病,大部分蔫头蔫脑,不复可爱,了无生趣。女生天生更适应打压型教育,而发育晚、生性活泼好动的男生,大部分就惨遭定点打击摧毁了。
这种教育制度,集天下之英才而毁之。
中考已经残酷到刀枪见血,父母癫狂了。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天赋极高的男生在这种非人性考试中被淘汰。家里有条件的,会提前认输,送到国际学校甚至出国,重新修复残破的精神和躯体。没条件的去普通职高混,在大城市里,运气好的能考上不错的职业技术学院。但很多男生在这样离开学校后,就变成了在街头上乱晃,成为卖房子、推销保险、街头上拦住人发健身卡广告的小哥群伙了——你们别说没见过,别说对这样的现象熟视无睹。
幸存到了高中,男生终于开窍了。个别男生“睡狮猛醒”,在数学、物理、化学等理科项目上疯狂追赶,高考前勉强能赶上一骑绝尘女生学霸,在她们身后“望其项背”。这样的男生很少,2015年福建高考成绩公布,文理科状元都是女生;全国范围内,女生占高考“状元”大多数。到大学本科、到研究生阶段,校园里到处都是青春活泼的女生,少数男生呆头呆脑的目光无神。为何?天赋突出的男生在天朝特色的中考、高考时,被逐渐淘汰了。
现在“剩女”情况特出,就是教育制度造成的——计划生育和独生子女政策,造成了中国男女性不均的恶劣现状,前些年统计,男生比女生多出三千万。但这三千万有什么用?社会上还是一大批“剩女”。没有男生要?非也,是她们不要男生。这个社会上,真正的男生打着灯笼也找不着啊。
在大学里,在公司里,在街头上,你们能看到多少身体挺拔、神情英武、精力充沛、精神抖擞的青年男子?为何“伪娘”会成为社会现象?这也都跟“应试教育”密切相关。
北京大学吴必虎教授两年前年曾因为自己儿子上学问题,在微博上提议男孩子晚两年上学。我很赞同,但也没什么信心。按现有应试教育制度,男生晚两年上学也会被他们有目的有预谋地玩死。好吧,我也不揭示中小学里女老师太多、多到了太多的程度这个现象了。单位领导孙老师说,他发现儿子中学同学中,男生大部分都被淘汰了。这是一个尚不为人知的重大社会问题。
如果这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得不到重视,不加以彻底改革,中国未来三十年,会被这变态教育制度和应试制度所毁灭。
推崇第一,狂奖冠军,崇拜强者,弥漫在社会生活中的浓重功利气氛,已成日常生活中的空气。我们谁也躲避不掉,如果不能用不同标准来自我衡量,人人都会被“状元”这个词评估为失败者。很少人会真正明白,在中国传统社会,普通阶层的上升通道相对狭窄,因此通过十年寒窗苦读书而考试成功,是想逃离卑下地位的一条不能避免的羊肠小道。但即便传统社会中,人们虽然推崇“状元”,崇拜“状元”,重奖“状元”,但朝廷决策人士也知道,国家、社稷重担不能仅仅依赖象征性人物“状元”,朝廷还要广开门路,“不拘一格纳人才”。例如,在唐朝,考试之外,还有各种推举制度,而让有些不擅长考试的人才,也能为国家所用。
在应试教育制度下,人才评价标准单一,因此“状元”无可批判,也不必打倒。重奖“状元”,崇拜“状元”也是社会必然现象。
我们要反思的是,为何社会改革走到现在,我们的教育制度仍然如此的落后,如此的腐朽,我们的人才评估模式为何仍然如此的单一、呆板。
一个健全的社会、完善的社会,需要更为人性、更为灵活、更为尊重地评估不同的人才,形成更为合理的人才评估机制,而不是让很多有天赋的孩子被中途淘汰,让整个社会处在人才缺失的内急状态中。
如果无法改革现有的教育制度,真正有创造力的人才在苗子阶段就被剪掉,现在推崇的科技创新、高端制造、互联网 等,都只是美丽而遥远的克隆梦。
作者:老虎不吃飯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