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村庄,我的家
单车的车轮碾压过水泥路面,我感受到一种坚实、冰冷的陌生。单车的脚蹬子掉了一半,它是我上学时的伙伴,锈迹斑驳的梁架擦拭不出原来的模样。骑行过村庄的每一条马路,每一片土地,每一棵树木,我的泪水如潮水涌来,淹没流浪的思恋。我的村庄,我的家,我灵魂的归宿。累了,倦了,想哭了,我会回到这里。卸下心灵的戏服,在我的村庄爱抚的怀抱,澄清尘市的污垢,荡涤干净头脑的浊念。
每骑行至一处,总有一些熟悉的场景渐次浮现眼前。村口的大柳树还在,它硕大的身躯枝干遒劲下垂,弯腰抱住流淌过村里的水渠。树下抽旱烟袋的老人、嬉戏的顽童不知影踪。那座沧桑的老庙矗立在座座流光溢彩的座座新庙宇中,肃穆衰老,如同老祖父沉默寡言。车轮停驻处,却又不敢近前。那是一种无法言表的情绪,在心灵深处酝酿成浓烈的思念,一旦释放,会熏醉光阴的脚步,牵绊游子的翅膀。透过时光重叠的帷幕,我看见二十年前,村庄如娇怯的女子,羞达达而来。
我的村庄紧靠母亲河。自幼,听着黄河滔天的波浪声,咀嚼着涩苦的河风,跟随祖祖辈辈的足迹,我和村庄一起收获春风秋雨。黄河沿岸,是我和伙伴的乐园。沙枣树、槐树、柳树、杨树,在河滩的堤坝两侧形成茂密的天然屏障。河岸边的红柳和其他灌木有半人高,宛如密不透风的褐色围墙。春天,花儿盛开,蜂飞蝶舞,空气流淌着浓烈的香味。
吮吸着播种时节的甜蜜,我和伙伴们稚嫩的足迹踩进田野肥沃的胸膛。夏天,树荫婆娑,微风拂面,坐卧河堤旁,那惬意足以让我们乐不思归!秋天,稻花香里说丰年,听取蛙声一片。一望无际的金黄色水稻,沉甸甸的穗子灌满欣喜。我们追随父辈弯驼的背影,将饱满的夕阳载回家。冬天,大雪落在广袤的田野,守护我的村庄那一刻难得的宁静。
我对于村庄的记忆一直存留在着儿时母亲河边四季的风景,流淌在血液里的思念无不和它有关。我甚至觉得我的村庄一直停留在那里:朝阳高升,荷锄走在田埂上的男女老少;夕阳落幕,马车牛辕旖旎进村。袅袅炊烟笼罩着我年轻的村庄,吆儿唤女归家声缠绵不绝。村庄的马路裸露着土黄色的肌肤,羊群咩咩踏过,鸡儿嚢嚢刨过,驴马牛们挞挞走过,扬起的尘土散发一股好闻的腥臊味。相较于水泥路面,它又土又丑,晴天,尘土飞扬;雨天,泥泞难行。它的生命潜伏在游子乏惫的脚步里,只有踩着它,踏实、亲切、质朴的乡情才有坚实的根基。那种丑陋是母亲给与游子最最真实的温暖安心。
二十年的光阴,我的村庄与时俱进,它富裕了,强大了。它成熟、稳重,大气、豪迈,从羞答答的小女孩历练成风韵妖娆的少妇。我骑行在村庄的每条马路,它的现代化,它的城市气息,都有意无意地提醒我:它不再是二十年前的小村庄,它翻天覆地的变化是足够炫耀的资本。
村庄的人们种蔬菜大棚,种葡萄,种香瓜,种药材,千里稻浪已是他们早已陌生的景象。在河湾的母亲河边养鱼,养荷花,垂钓,开饭馆,农家乐,他们穿行在古老与现代的乐章之间。放下祖辈精耕细作的勤俭,他们努力与城市接轨。楼房、电脑、手机、自驾游,无一不让人怀疑是城市潜移默化了村庄,还是村庄加快了城市的进程。
我不再频繁地回到我的村庄,我的家变得让我感到陌生。我常常产生一种错觉,我的家被城市强暴了。村庄的人们不这样认为,他们乐于改变,喜欢城市化的生活。他们把一日两餐改为一日三餐,早餐喝牛奶。阴雨天,他们架起火锅,热气腾腾地涮煮生活。傍晚,媳妇大妈们聚集在一起,跳广场舞。我藏起忧伤,想躲开我的村庄。
坐在公交车上,我冷漠地听着司机不住地吆喝买票,买票。村庄文化的形成看来没有制度的完善并不能成气候。一刹那间,我羞愧自己在心里看低我的家,我的村庄。
车不急不缓地前行,上车的人越来越多。原来坐着的人不停地挪动,他们把单独的座位让给后来的人坐,三个一堆,两个一伙坐在车厢里后改造的地方。人们不断上来,却没有站着的。在让座位时,甚至相互亲切地打问是去哪儿,哪儿还有几站就到了。我的心里淌过纯粹的家乡话的浓腻,甚至想和他们说上几句,不管说的内容和现场有没有关系。
“我妈去乌兰镇啊!”上来一位颤巍巍的七十多岁的老太太。他的儿子在车下冲着车厢喊了一嗓子就走了,我只看到一个离去的背影。我的气愤还未发作,老太太身上已掐了五六双手,连扶带拉被安顿在司机身旁的座位上。老太太似乎很少坐车,扭捏不安。她刚要起身,众人大呼危险,让她坐稳。她不顾众人反对,硬是坐在车门口的小凳子上。拗不过她的举动,两位大姐放弃座椅,一左一右挤在她身边,像是护卫。
我看的明明白白,车上没有一个老太太的亲人。司机对于老太太执拗的行为也没有呵斥,只是温和地告诉她,到站了会通知她。我逃离的心突然想回归,我的村庄,我的家,并没有改变。它装扮出洋气高贵的样子,迎接游子,它的纯真本质却无法掩饰。
我的村庄,我的家,原谅我的浅浮吧!作者:故事
每骑行至一处,总有一些熟悉的场景渐次浮现眼前。村口的大柳树还在,它硕大的身躯枝干遒劲下垂,弯腰抱住流淌过村里的水渠。树下抽旱烟袋的老人、嬉戏的顽童不知影踪。那座沧桑的老庙矗立在座座流光溢彩的座座新庙宇中,肃穆衰老,如同老祖父沉默寡言。车轮停驻处,却又不敢近前。那是一种无法言表的情绪,在心灵深处酝酿成浓烈的思念,一旦释放,会熏醉光阴的脚步,牵绊游子的翅膀。透过时光重叠的帷幕,我看见二十年前,村庄如娇怯的女子,羞达达而来。
我的村庄紧靠母亲河。自幼,听着黄河滔天的波浪声,咀嚼着涩苦的河风,跟随祖祖辈辈的足迹,我和村庄一起收获春风秋雨。黄河沿岸,是我和伙伴的乐园。沙枣树、槐树、柳树、杨树,在河滩的堤坝两侧形成茂密的天然屏障。河岸边的红柳和其他灌木有半人高,宛如密不透风的褐色围墙。春天,花儿盛开,蜂飞蝶舞,空气流淌着浓烈的香味。
吮吸着播种时节的甜蜜,我和伙伴们稚嫩的足迹踩进田野肥沃的胸膛。夏天,树荫婆娑,微风拂面,坐卧河堤旁,那惬意足以让我们乐不思归!秋天,稻花香里说丰年,听取蛙声一片。一望无际的金黄色水稻,沉甸甸的穗子灌满欣喜。我们追随父辈弯驼的背影,将饱满的夕阳载回家。冬天,大雪落在广袤的田野,守护我的村庄那一刻难得的宁静。
我对于村庄的记忆一直存留在着儿时母亲河边四季的风景,流淌在血液里的思念无不和它有关。我甚至觉得我的村庄一直停留在那里:朝阳高升,荷锄走在田埂上的男女老少;夕阳落幕,马车牛辕旖旎进村。袅袅炊烟笼罩着我年轻的村庄,吆儿唤女归家声缠绵不绝。村庄的马路裸露着土黄色的肌肤,羊群咩咩踏过,鸡儿嚢嚢刨过,驴马牛们挞挞走过,扬起的尘土散发一股好闻的腥臊味。相较于水泥路面,它又土又丑,晴天,尘土飞扬;雨天,泥泞难行。它的生命潜伏在游子乏惫的脚步里,只有踩着它,踏实、亲切、质朴的乡情才有坚实的根基。那种丑陋是母亲给与游子最最真实的温暖安心。
二十年的光阴,我的村庄与时俱进,它富裕了,强大了。它成熟、稳重,大气、豪迈,从羞答答的小女孩历练成风韵妖娆的少妇。我骑行在村庄的每条马路,它的现代化,它的城市气息,都有意无意地提醒我:它不再是二十年前的小村庄,它翻天覆地的变化是足够炫耀的资本。
村庄的人们种蔬菜大棚,种葡萄,种香瓜,种药材,千里稻浪已是他们早已陌生的景象。在河湾的母亲河边养鱼,养荷花,垂钓,开饭馆,农家乐,他们穿行在古老与现代的乐章之间。放下祖辈精耕细作的勤俭,他们努力与城市接轨。楼房、电脑、手机、自驾游,无一不让人怀疑是城市潜移默化了村庄,还是村庄加快了城市的进程。
我不再频繁地回到我的村庄,我的家变得让我感到陌生。我常常产生一种错觉,我的家被城市强暴了。村庄的人们不这样认为,他们乐于改变,喜欢城市化的生活。他们把一日两餐改为一日三餐,早餐喝牛奶。阴雨天,他们架起火锅,热气腾腾地涮煮生活。傍晚,媳妇大妈们聚集在一起,跳广场舞。我藏起忧伤,想躲开我的村庄。
坐在公交车上,我冷漠地听着司机不住地吆喝买票,买票。村庄文化的形成看来没有制度的完善并不能成气候。一刹那间,我羞愧自己在心里看低我的家,我的村庄。
车不急不缓地前行,上车的人越来越多。原来坐着的人不停地挪动,他们把单独的座位让给后来的人坐,三个一堆,两个一伙坐在车厢里后改造的地方。人们不断上来,却没有站着的。在让座位时,甚至相互亲切地打问是去哪儿,哪儿还有几站就到了。我的心里淌过纯粹的家乡话的浓腻,甚至想和他们说上几句,不管说的内容和现场有没有关系。
“我妈去乌兰镇啊!”上来一位颤巍巍的七十多岁的老太太。他的儿子在车下冲着车厢喊了一嗓子就走了,我只看到一个离去的背影。我的气愤还未发作,老太太身上已掐了五六双手,连扶带拉被安顿在司机身旁的座位上。老太太似乎很少坐车,扭捏不安。她刚要起身,众人大呼危险,让她坐稳。她不顾众人反对,硬是坐在车门口的小凳子上。拗不过她的举动,两位大姐放弃座椅,一左一右挤在她身边,像是护卫。
我看的明明白白,车上没有一个老太太的亲人。司机对于老太太执拗的行为也没有呵斥,只是温和地告诉她,到站了会通知她。我逃离的心突然想回归,我的村庄,我的家,并没有改变。它装扮出洋气高贵的样子,迎接游子,它的纯真本质却无法掩饰。
我的村庄,我的家,原谅我的浅浮吧!作者: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