赚钱的辩证法

推荐人:网摘 来源: 时间: 2017-03-11 09:45 阅读:
赚钱的辩证法

  我从前的导师请我给她的学生做督导。一开始是不收费的,最近按照要求开始收费了,自然是象征性的,比我实际工作的价格低很多。但这样之后,我的体验并不好,经常有一种被“剥削”的感觉,每每出门之前,想到这一个小时花出去,换来的是几十块酬劳,就有一点懒懒的,觉得没劲头。这很奇怪。不收费的时候,我并没有那样的失落,反倒是收入从无到有,才有了不平衡的感觉。是因为我变得贪婪了吗?我仔细回想了不收费那时的心态。当时我感觉整件事很有意义,一方面帮助了别人,另一方面教学相长,我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很多,何况每周也花不了多少时间。

但当我从这件事里赚了钱,这些好处立刻被遮蔽了。它单纯成了一件“赚钱”的事,而作为一件赚钱的事,它的回报就乏善可陈了。有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,让两组被试者完成同样枯燥的任务,给他们的报酬不同,然后让他们反馈对这个任务的评价。拿到更多报酬的被试者显然更高兴,他们付出时间,得到了足够的补偿。但出人意料的是,他们对这个任务更加厌倦,反倒是拿钱少的一组在趣味性上的评分更高一些。这个现象叫作“认知失调”,是说当一个人赚不到很多钱的时候,他要向自己解释“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”,就必须脑补出其他意义。这些意义会让他以为刚才的事没那么糟。

但这个角度太消极了。现实生活中,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:很多原本有更多意义的事,因为我们赚了饯,所以就只看得见最醒目的利益交换。赚钱的人得了实惠,但他们相信自己只是看在钱的面子上,勉为其难而已。

钱就是有这样的魅力。这当然不是说赚钱不好,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说,赚钱都是好事。可能正因为太好了,所以也会变成一个麻烦,就是让事物的其他方面显得毫无光彩。它是如此吸引眼球,把其余一切衬托得黯然失色。它几乎是自动化地成为情境中的唯一焦点,然后,人们就很难再看到其他。

我有一个来访者,前段时间沉迷于炒股。一开始行情很好,他每天都开心地看盘,算自己又赚了多少钱。这种数字按说看一次两次就够了,但他每看一次都会有新的兴奋:“我又赚钱了!”这个想法像是带着甜香味的,让他目眩神迷。一旦价格出现波动,他会坐立不安,只有等重新回到阳线他才会露出笑脸。“赚钱”二字已经牢牢地俘获了他,就像上瘾一样,每过一段时间,他都需要再用这个想法刺激一下自己,别的事情他一概没兴趣。

即使没有后来的大跌,他的那种状态也很让人担心。

我一开始在网上写文章,没有想过赚钱,纯粹是以文会友,图个好玩:有的文章被媒体转载了,发来一两百元稿费,像是额外的奖赏,让我很开心:后来就有媒体找我约稿,钱是稍微多了一点,但这件事变得越来越像一个任务,枯燥无味的一面日渐体现出来。我有时坐在电脑前,花费好几个钟头,删来改去,费尽心思写成的一篇文章,心里就觉得说不出的沮丧。我必须时刻提醒自己:我花这些工夫绝不只是为了拿“稿费”,不然,我岂不是亏大了?

我也计划写本书,这事本来也是多年的梦想,但一旦想到将来有人问:“你写这本书,总共能赚多少钱?”我就觉得有点泄气。因为我几乎能想象下一个问题是什么样子:“就这么一点?天啊,那你干吗还写?”

我认识一位同行,他也给学生提供低价的督导,但这部分收入他都捐给慈善基金。他解释这件事时说,只有捐了心里才会舒服。我有点理解他是怎么想的,而且打算学他这么做。从赚钱的角度来讲,当然是赚得越多越好,但那是出卖时间、换取收入的市场行为。有时候我们也要不赚钱,唯有如此,我们才是拥有自由意志、掌握自己生活的人类,而不仅仅是一个被定价的商品。可能这是赚钱的意义吧,在这个物质过度膨胀的社会!

本页面《赚钱的辩证法》的转载信息

本页标题:赚钱的辩证法

本页地址:http:///meiwen/3404.html

转载请以链接标题或地址的形式注明出处,谢谢!

美文网 欢迎你再次来访!

#第三方统计代码(模版变量)